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被称为“生死的摆渡人”。
他们或许不是深谙哲理的哲学家,却对生死有着独特且深刻的体悟;他们也不是逝者的亲人或挚友,却能够赋予逝者最后的尊严与体面。
85后女孩吴津娜,就是这群人的代表之一。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死亡常常伴随着恐惧与回避。
然而入殓师的工作,却是每天都要与“死者”亲密接触的职业。
“我叫吴津娜,我的神秘工作,就是与那些不会说话的人做最后的告别。”这是她在辽宁卫视《有请主角儿》节目中的自我介绍,顿时激起了现场观众对她职业的强烈好奇。
展开剩余92%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文静的年轻女子竟然是一名入殓师。谈及工作内容,吴津娜轻描淡写地说:“就是帮去世的人化妆、更换衣服,这就是我的工作。”
然而,和许多同行一样,吴津娜对死亡和入殓师这一职业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入殓”不仅仅是把逝者安放进棺椁那样简单,它是一个庄严的仪式,意味着逝者与这个世界、与亲人做最后的道别。
通过入殓师专业的手法,让逝者保持体面的容貌,完成这场告别,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给予在世亲人最温暖的慰藉。
古代人认为,沐浴之后灵魂才能安心往生,踏上新的旅程。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就已开始有“故人沐浴”的习俗。
到了周朝,“故人沐浴”成为正式的礼法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如今,入殓师作为专业职业,也称葬仪师,他们的职责是为逝者修整容貌和身体,让他们能够带着尊严离开人世。
怀着对生命的大爱和责任,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了这个传统上多由年长者从事的行业,而吴津娜便是中国“故人沐浴”行业的先行者之一。
2013年12月18日,吴津娜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8人的团队,在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宝兴殡仪馆正式开展“故人沐浴”服务,让这项古老的殡葬传统焕发新生。
作为游走于生死之间的“摆渡人”,入殓师不仅要修补逝者残缺的身体部位,细致地为他们沐浴、梳妆打扮,更要以细腻的情感,在关键时刻给予生者心灵的抚慰。
由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忌讳,殡葬行业的从业者往往被社会所排斥和避讳。
作为最接近逝者的人,入殓师常被大众敬而远之,有时甚至遭到嫌弃。
这种排斥不仅来自陌生人,连亲朋好友也难以真正理解和支持。
许多入殓师进入行业后,曾经亲密的亲友关系都会逐渐疏远。
电影《人生大事》(2022年)中,朱一龙饰演的殡葬师“三哥”起初无法接受自己的职业,直到他看到因自己工作而获得慰藉的逝者亲属,自己也经历生离死别后,才真正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从某种角度看,人生的最后关头交到入殓师手中,这份责任与妇产科医生和护士一样重要。
吴津娜1986年出生,小时候体育成绩优异,一度梦想成为体育老师,父母对此非常支持。
15岁那年,准备参加中考的她却做出了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报考福建民政学院的殡葬专业。
这选择让家人和亲友难以接受,纷纷劝她放弃。有人说与死人打交道晦气,女孩子不能干这个;有人说这职业没前途,找对象都难。
面对这些劝说,吴津娜依然坚定。最终,是她的爷爷挺身而出,坚决支持她的决定,并劝说家人尊重她的选择。
在爷爷的帮助下,吴津娜成功报考殡葬专业,并顺利通过考试。
虽然考试成功本该高兴,但家人却羞于提及,甚至好友也渐渐疏远她。
一次,她约朋友看电影,对方借故拒绝,后从无意中听到朋友们议论她的专业“不吉利”,因此不愿与她接触。
为什么这个青春少女要顶着压力,固执地选择这样一个不被多数人认可的道路?
背后有着她12岁时的痛苦经历。
那年,她深爱的姨妈在一场车祸中意外身亡。
两人关系亲密,得知噩耗后她痛哭不止,渴望与姨妈做最后的告别。
但姨妈的遗体因车祸受损严重,几乎无法辨认,父母选择不让年幼的她前去见面,令她失去了最后告别的机会。
这件事在她幼小心灵中留下深深的阴影,令她日后每每思念姨妈时愈加难过。
正是这段经历,促使她毅然选择殡葬专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逝者保持完美容颜,避免他人重蹈她的遗憾。
起初,父母担心她坚持不久,但没想到吴津娜不仅坚守下来,还愈发热爱这份事业。
在学校学习中,她的理解也从个人情感转向对生命、死亡和职业的深刻认知。
毕业后,为了精进技艺,她远赴日本深造。
日本的殡葬习俗与中国有渊源,“故人沐浴”起源于唐朝传入日本,发展出“化妆”和“故人沐浴”两个专业。
经过慎重考虑,吴津娜选择专攻“故人沐浴”,在师傅指导下细致钻研。
她通过理论与实践,深入掌握生物学、生理学和人体结构知识。
人死亡后,体内器官功能消失,皮肤失去血色和弹性,肌肉松弛,出现尸冷、尸斑等变化。
死于外伤或疾病的遗体状况更加惨烈,甚至让人不忍直视。
能否让逝者以安详体面的状态与亲人告别,全凭入殓师们娴熟的技艺。
吴津娜记得,第一次亲手给逝者沐浴时,不小心扯掉了一把头发,老师严厉阻止她继续操作。
这次失误让她深刻认识到理论远远不够,实践才是关键。
于是,她利用人体模型反复练习,逐渐掌握精湛技术。
一名合格的入殓师不仅修整遗体,更要间接安慰生者。
吴津娜经历过无数生离死别,有一位逝去的少女让她印象尤为深刻。
这位女孩是优秀的剑道运动员,死于一场车祸,距比赛只有一周。
她的遗体惨不忍睹,连经验丰富的入殓师都难以直视。女孩的父母痛哭失声,让吴津娜也湿了眼眶。
这情景让她忆起姨妈去世的惨状,下定决心尽最大努力恢复女孩的容貌,让家属能够体面告别。
遗体散架严重,必须接骨拼合,过程中会产生尖锐声响。
为避免惊扰守候在玻璃外的父母,吴津娜询问女孩生前喜爱的音乐,并播放那首乐曲,借此掩盖操作声。
在最后穿衣环节,她特意留下一颗纽扣未系,让女孩母亲亲手系上,完成最后一份亲情的仪式。女孩母亲深深鞠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那一刻,吴津娜更加体会到这份职业的分量,内心充满自豪和使命感。她决定将“故人沐浴”作为毕生事业,希望让更多人理解和接受这份服务。
2013年,在日本学习九年后,她带着精湛技术和满腔热忱回国。
随后应邀在宝兴殡仪馆,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成立中国首支入殓师团队。
起步阶段,他们最大的困难仍是社会对这职业的排斥,甚至包括部分从业者家属的抵触。
尽管吴津娜深造多年,家人对她的职业仍有芥蒂。
她曾讲述过一件事:过年时家中摆放水果,她捡起掉落的苹果放回,母亲却悄悄换掉了那个苹果。
她心知肚明,却未问出口。
此后,她更加小心谨慎,尽量避免与他人肢体接触,过节或生日宴会多留在家中,回家时若有客人则等待对方离开后才入门。
这并非她轻视自身职业,而是出于对传统观念的尊重,不想给别人带来不适,但绝不影响她的坚守。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对入殓师的认知逐渐改善,越来越多85后、90后的年轻人加入吴津娜的团队。
有一次,她安排年轻人参加相亲,却依然遭遇冷眼。
让这一职业被更广泛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平日里,面对偏见和歧视已成为常态。
他们通常避免主动握手,不轻易参加亲友的寿宴和婚礼。
每当收到逝者家属真心感谢时,那些误解和委屈便烟消云散,这也是他们坚守职业的最大动力。
入殓工作其实是一门高度专业的技术活,绝非外界想象中那么简单。
新入职的入殓师必须经过至少三年的系统培训和实践。
工作中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能用手直接触碰尸体,这不仅非迷信,而是科学考量。
人体皮肤携带大量细菌,直接触碰可能造成尸体感染、出现淤青或划痕。
尸体因免疫系统停止而细菌滋生,腐败速度快,且存在传染风险。
因此不直接用手触碰,是为了保护逝者和在世者的健康。
入殓师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沐浴、整衣、化妆等步骤。
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强大的体力支持。
吴津娜曾解释,逝者身体僵硬,沐浴时要花费巨大气力,对女生来说尤其困难。
有观众问她,是否需要抱住逝者擦背,她肯定回答:“必须的。”
此外,为缓解肌肉僵硬,入殓师还会用专业手法按摩遗体,使其松弛。
除了细心呵护逝者,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最高的尊重。
沐浴时,会用两条毛巾交替覆盖逝者全身,保持他们应有的尊严,这让亲属们非常感动。
回国后,吴津娜将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
在沐浴过程中,她会重点清洁逝者的脚部和肩膀。
中国人讲究“顶天立地”,脚是立身之本,肩负人生重担。
入殓师通过这个仪式,帮助逝者卸下世间的重负,轻松而坚定地踏上另一段旅途。
清洗逝者头发尤为重要且
发布于:天津市新宝配资-按日配资炒股-配资投资平台-靠谱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