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9月12日的联合国大会上,当142个国家投下支持巴勒斯坦的票时,美国的反对票犹如冷风扫过,让人们意识到,全球政治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幕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投票,而是联合国成立以来最深刻的制度反思的开始。尤其是在此背景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出的一封信,更是将这种危机感传递到了每一个国家的角落。
古特雷斯在信中提到,联合国计划在2026年削减15%的常规预算,也就是削减5亿美元,这意味着超过2600个岗位即将消失,核心项目如和平、安全、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等都将遭受影响。无疑,这是一记警钟,提醒全世界:联合国的运转正岌岌可危。其根源在于,截至2025年9月,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在内的60多个国家尚未缴纳会费。其中,美国的欠款高达15亿美元,成为毫无争议的“老赖”。
然而,各国拖欠会费的原因千差万别。俄罗斯由于西方制裁而支付能力受限,然而仍努力履行义务;相比之下,中国虽然缴费时间较晚,但却始终坚持年底前全额付清,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对于国际规则的重视与责任感。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不仅停止了对联合国的会费缴纳,还大幅削减对外援助,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对联合国的信任危机。
展开剩余62%古特雷斯的另一项倡议,关于安理会的结构性改革,更是敏感至极。他呼吁对五常的否决权进行限制,希望在发生种族屠杀、战争罪或大规模平民伤亡的情况下,不能随便一票否决,必须公开说明理由并接受联合国大会的审议。这一提议显然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表达,显示了越来越多国家对旧规则的不屑。如今,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执行率已经从冷战结束初期的70%降至不足40%,这不仅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复杂性,更是对联合国权威的直接挑战。
然而,推进这一提案的难度不言而喻。联合国宪章的规定,使得安理会改革必须经过五常的同意,这相当于给了这五个大国一张“免死金牌”。在大国之间,你来我往的博弈中,谁愿意自我束缚?美国绝不会放弃其否决权,因为这是其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而俄罗斯则将这视作防止联合国沦为西方工具的“最后防线”。
即便是中国,作为五常中使用否决权最少的国家,其态度也显得格外谨慎。中国呼吁要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而非削弱五常的权力。这样的立场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希望引导国际规则朝着更加公正的发展,以拉近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昭示着中国不打算让自己的核心利益受到侵害。
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联合国的改革显然不会是一件易事。新兴国家如印度、南非等纷纷要求增加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而各国间利益的分歧和地缘矛盾无疑使得这一进程更加曲折。比如,非洲与拉美国家在改革中的竞争,以及日德与印度之间的博弈,都让本已分散的改革阵营更加分裂。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古特雷斯能否真正推动改革,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他的呼声不仅仅是一次改革倡议,更是对国际社会发出的深沉警示——如果联合国继续被边缘化,失去号召力与公信力,等待它的将是被逐渐遗忘的命运。
虽然改革难度重重,但全球对联合国的未来依然充满期待。毕竟,在当前这个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联合国彻底失能所带来的代价。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下,或许正是改革的唯一推动力。
发布于:山西省新宝配资-按日配资炒股-配资投资平台-靠谱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