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人类刻在DNA里的原始设定。
尤其是在那个绿油油的K线世界里,这个设定简直就是一级棒的韭菜收割机。
很多人炒股,炒的不是股票,是寂寞;他们期待的不是价值投资,而是寻找一种在庞大世界里与他人共振的幻觉。所以当市场经历漫长的吃瘪,账户余额比脸都干净之后,突然有那么几天,你打开软件,发现一片红彤彤,甚至自己手里那几只装死的股票都开始蠕动了。
你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恐惧。
这玩意儿,它正经吗?
1
第一阶段:这酒里下了药,我坚决不喝。
牛市的开端,从来不是敲锣打鼓进村的,而是像午夜场的小电影,只在特定频道对少数人悄悄播放。
这时候的市场,死气沉沉是主旋律,偶尔有几只股票不讲武德地向上突破,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这是骗炮。
你问问身边的人,得到的回复大概率是“技术性反弹”、“主力出货拉高”、“别冲动,这是幻觉”。
这些话术听起来特别专业,特别理性,充满了在过往熊市里被反复毒打后总结出的血泪经验。这种经验,就像你妈让你穿秋裤一样,虽然不一定对,但充满了关怀。
这时候谁在买?
一小撮真正聪明的资金,和一大群赌徒。前者是基于对周期的判断和产业逻辑的分析,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时候,把这里当成无人问津的菜市场,默默捡走最便宜的带鱼。后者纯粹是赌瘾犯了,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为国接盘。
这个阶段的市场,就像一场刚开场的地下派对。音乐声很小,灯光昏暗,最早到场的人互相不认识,只能尴尬地各自玩手机。
大部分散户,就是站在派对门口的路人,听着里面隐约传来的动静,一脸鄙夷地心想:什么玩意儿,能有啥好玩的?肯定是坑人的。
他们坚决不信,不是因为他们有多聪明,而是因为亏钱的PTSD还没好利索。就像一个被渣男伤透了心的姑娘,再看到帅哥示好,第一反应是掏出手机准备打110。
2
第二阶段:要不……就进去看看?等会儿,我再看看。
市场没有理会门口那群人的白眼,继续我行我素地向上蠕动。
之前零星上涨的股票开始连成片,板块效应出来了,指数也慢悠悠地脱离了ICU。这时候,门口那群人的心态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好像……有点意思了?”
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但嘴上依然强硬,发明了一个新的精神胜利法,叫“等回调”。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开盘面,看着指数又红了,然后一边拍大腿一边念叨:“你看你看,又涨了,太不理智了,肯定要回调,我等回调就上车。”
这是一种非常拧巴的心理。
本质上,他们已经从“坚决不信”变成了“有点想信”,但又拉不下面子,更害怕自己一进去就站岗。于是,“等回调”就成了他们给自己找的最后一个台阶,一个能让自己显得不那么蠢的借口。
可牛市这玩意儿,就像夏天的冰棍,你犹豫一秒,它就化你一手。
这个阶段,是主力资金最舒服的时候。他们一边拉,一边洗,用不大不小的震荡,把那些不坚定的投机者甩下车,同时又把门口那群“等回调”的人撩拨得心痒难耐。
交易量开始温和放大,网上的股评家们也开始分裂。一半人继续喊“风险”,另一半人开始改口“结构性机会”。
普通人的状态是什么?
心乱了。手痒了。胆子还没跟上。
凭什么涨?经济数据也没多好啊。就靠那几个模棱两可的政策?
这种灵魂拷问每天都在上演,但并不能阻止账户里没股票的人,看着有股票的人开始赚钱。这种感觉,比自己亏钱还难受。
3
第三阶段:卧槽,起飞了,我人傻了。
当大部分人还在为“等不到回调”而焦虑时,市场突然就不装了,摊牌了。
一根大阳线,千军万马来相见。
之前那种温吞水的走势消失了,取而代ADE的是连续的、不讲道理的暴涨。板块轮动变成了普涨,你随便买一只名字听起来像那么回事的股票,第二天都能给你个惊喜。
这时候,最痛苦的不是踏空的人,而是之前在第二阶段被洗出去的人。他们刚刚割肉,股价就一飞冲天,这感觉就像刚办完离婚手续,前妻就告诉你她中了五千万。
门口围观的那群人彻底傻眼了。
“看不懂。”
“这涨得没有逻辑。”
“疯了,都疯了。”
这是他们最后的嘴硬。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早已被FOMO(害怕错过)的情绪所吞噬。理智的堤坝,在钞票的巨浪面前,连一秒钟都撑不住。
于是,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思想钢印”消除术开始了。之前所有的风险提示、所有血泪教训,都在K线的暴力美学面前,灰飞烟灭。
这个阶段的本质,就是一场大型的群体无意识蹦迪。
逻辑?逻辑就是“我旁边的傻子都赚钱了,我凭什么不能?”
商战是什么?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而牛市的这个阶段,就是所有人都放弃了节奏,开始王八拳互抡,而且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拳王阿里。
无数靠运气赚钱的人,开始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天赋异禀,这就是典型的“瞎积薄发”。他们开始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投资心法”,指点江山,仿佛巴菲特见了都得递根烟。
而这些“成功学”,又成了喂到嘴里的毒药,吸引更多的人冲进这个已经无比喧嚣的派对。
4
第四阶段:服了,真香,加仓!
当“今天你赚钱了吗”取代“今天你吃了吗”成为新的社交礼仪时,牛市就进入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危险的阶段。
所有人都信了。
之前最坚定的空头,要么被市场打服了,要么已经没钱再做空了。各大媒体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新股民跑步入场”、“基金发行再创历史”,各种“万点不是梦”的宏大叙事充斥着你的朋友圈。
这时候的市场,涨势看起来反而没有第三阶段那么疯狂了,但非常稳,稳得让人心安。因为所有人都达成了共识:买就对了。
这恰恰是最恐怖的。
共识的形成,意味着博弈的结束。当牌桌上所有人都拿到了一样的牌,那游戏也就没法玩了。
最早进场的那批聪明资金,在派对最喧闹的时候,就已经在找消防通道了。他们把手里价格已经高到离谱的筹码,微笑着、礼貌地、甚至带着一丝鼓励的眼神,递给了那些刚刚冲进舞池,气喘吁吁,满眼放光的新人。
这是一场完美的财富转移。
那些在第四阶段才彻底“服了”的人,用真金白银,为前面三个阶段所有参与者的狂欢,买了单。
他们买的不是股票,他们买的是一个确认过的、所有人都认可的“事实”。而所有人都认可的投资机会,大概率已经不是机会了,而是陷阱。
财报是什么?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而牛市末期的市场,就是一份大家传阅的,P得连亲妈都不认识的体检报告,所有人都对着报告上的“身体倍儿棒”四个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5
所以你看,牛市的这四个阶段,与其说是市场的规律,不如说是人性的轮回。
从恐惧和怀疑,到贪婪和狂热,最后回归到普遍的、不动脑子的认同。
整个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剧本几百年来都没变过,但每一代演员都觉得自己演的是一出前无古人的新戏。
个股是大宇宙里的小宇宙,它们或许有自己的节奏,但在牛市这种巨大的引力场面前,绝大多数都会被裹挟着,完成这套规定动作。
理解这个四段论,不是为了让你能精准地抄底逃顶,没人能做到这个。
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你在市场的不同阶段,能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哪,周围的人在干什么,以及最重要的,你自己的情绪正在被什么东西所左右。
毕竟,在这个金钱永不眠的游戏里,你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什么庄家或者机构,而是那个一涨就追,一跌就割,好了伤疤就忘了疼的自己。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但K线可以,只需要一根大阴线就行。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新宝配资-按日配资炒股-配资投资平台-靠谱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