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一艘满载瓷器和金银制品的商船,在一次贸易航行中沉没在如今的广东阳江海域。经历了800多年的沉寂,这艘船引发了全球探险家的兴趣,纷纷前往寻找宝藏。为了打捞这艘沉船,中国国家水下考古队开发了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技术”,历时20年,投入了3亿元。
这艘沉船的历史和价值不可小觑。为此,人们特意为它建立了一座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被誉为“南海一号”的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的发展,也成为了国家水下考古的骄傲。
1. 中国南海的水下宝藏
展开剩余84%中国东南沿海,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道。这片海域见证了几千年商贸的兴盛,同时也吞噬了无数船只。考古学家估计,从公元前至20世纪,这片海域沉没的船只超过2000艘。
这些沉船蕴藏着丰厚的宝藏,吸引了全球寻宝猎人的目光。许多外国探险者开着专门的船只,在中国的海域搜寻沉船,希望打捞出其中的珍贵文物。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并没有能力保护这些水下文物。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和法律保护,外国寻宝者非法打捞了大量中国瓷器,并将它们高价拍卖。仅在拍卖会上就有高达23.9万件的中国瓷器被售出,令人痛心。
1997年,中国意识到这一严重问题,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并开始培养自己的水下考古队。
2. “南海一号”的意外发现
1987年,两个英国人根据史料发现,18世纪东印度公司的“莱茵堡号”船只在中国南海沉没。由于该船沉没地点离中国海岸太近,他们无法进行非法打捞,因此与中国水下考古机构达成了合作协议。在协议中明确指出,只有“莱茵堡号”可以打捞,其他沉船不得触动,且整个打捞过程必须由中国监管。
然而,当打捞队在相关海域进行作业时,捞上来的并非“莱茵堡号”,而是一艘古代中国的沉船。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艘船属于宋代,于是立即制止了继续打捞的行动。由于当时水下考古技术尚不成熟,这一发现被暂时封锁。直到15年后,这艘沉船才被正式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2年,中国考古队尝试打捞,单单在一个小区域内就捞出4000多件文物,令人震惊。为了确保完整打捞出所有文物,相关部门决定进行整体打捞。5年后,中国研发出了“华天龙号”,一艘拥有4000吨起重能力的重型起重船,并成功将“南海一号”打捞上岸。2007年,历时20年,最终将沉没800多年的“南海一号”船体完整呈现给世人。
3. 为“南海一号”建造的博物馆
为了展示“南海一号”,广东省阳江市建立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简称“海丝馆”)。海丝馆坐落在阳江海陵岛的十里银滩,地理位置优越,正处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阳江自宋元时期起,就成为商船经过的停靠点。
博物馆的建筑外观非常独特,由五个不同大小的椭圆形结构组成,形似波浪起伏或展翅飞翔的海鸥,既有现代感,又融合了岭南建筑的传统特色。整个建筑与海洋文化息息相关,令人过目不忘。
其中最吸引眼球的部分,是专门为“南海一号”设计的展示区域——“水晶宫”。这个巨大的玻璃缸深达12米,内有“南海一号”的沉船,并保持了与海底相同的水质和温度。游客可以通过地下观光走廊,环绕透明的墙壁,近距离欣赏“南海一号”及其船载的文物。
4. 水下敦煌与南宋的时间胶囊
“南海一号”的沉没,虽然是当时的一场海难,但今天对考古学界来说却是无比珍贵的历史遗迹。人们称其为“水下敦煌”或“南宋时间胶囊”。这艘船携带了18万件文物,主要是来自南宋时期的瓷器,这些瓷器几乎完好无损,经过800多年依然洁白如新,显示了宋代瓷器的极高工艺水平。
此外,船上还发现了金、银、铜等文物,许多文物上刻有店铺名称、地名等印记,展现了宋代时期繁荣的海上贸易景象。这些文物如今被保存在博物馆里,向游客诉说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这艘800多年前沉没的商船,通过现代的考古技术和博物馆的展示,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每一件出土的文物背后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博物馆最吸引人的地方。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阳江,不妨亲自去海丝馆,穿越时空,亲眼见证这场与历史的震撼对话。
发布于:天津市新宝配资-按日配资炒股-配资投资平台-靠谱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